拍攝現場必懂!一次搞懂電影、導播、攝影現場常見「片場術語」與英文對照
在電影與電視拍攝現場,「片場術語」是團隊高效協作的關鍵。從導播、導演、攝影師到場記,每個部門都必須精準掌握這些專業語言,才能確保拍攝流程順暢。本文將完整解析電影與電視現場的專業用語,並輔以中英文對照,讓你一篇就能深入理解電影與電視拍攝現場的專業溝通方式。
拍攝現場九大溝通術語
電影與電視拍攝現場講求效率與精準,以下是最常見的九大拍攝現場術語與其意義:
全場Ready
副導演確認所有部門(攝影、燈光、收音、演員等)都已準備好,正式進入拍攝狀態。Cam Roll(roll機意思)
「Cam」是攝影機的簡稱,副導演喊「Cam」後,攝影師或攝影助理回應「Rolling」,表示攝影機已啟動錄影,這就是「roll機」的意思。Sound Speed
副導演喊「Sound」後,收音師回應「Speed」,代表錄音機已經運作正常,可以開始收音。Slate(打板/場記板)
場記會在攝影機前展示場記板,並口述「Scene」(場次)、「Shot」(鏡頭編號)、「Take」(拍攝次數),然後合板產生聲音,方便後製剪接時同步畫面與聲音。Action
導演確認一切就緒後喊出「Action」,演員開始表演,鏡頭正式錄影。Cut
拍攝結束或導演有異議時喊出「Cut」,所有人立即停止動作。NG/KEEP/GOOD
「NG」(No Good)表示鏡頭不合格需重拍,「KEEP」表示可以保留,「GOOD」則是完美通過。場記需詳細記錄,以利後製選片。Time Code/Video Code
場記記錄每個鏡頭的時間碼,方便後期剪接精確定位。再來一次(One More/Perfect)
即使鏡頭已經很好,導演常會要求多拍一兩次,以備不時之需或捕捉更好表現。
場景、場口與外景的定義
Scene(場景/場次)
「Scene」簡寫為S,指的是劇本中不同的場景或段落,每一場景通常有獨立的場地、時間與劇情內容。電影場口意思
「場口」是指某一場戲劇的起始與結束點,通常以劇本中的場次(Scene)為單位,方便分工與拍攝安排。Exterior(外景)
指在攝影棚外的真實場地進行的拍攝,如公園、街道、教室等,與棚內(Interior)相對。
攝影鏡頭與手法術語(條列式說明)
電影鏡頭語言豐富多元,以下為常見的攝影術語與其說明:
大遠景(Extreme Long Shot, ELS)
展現整個大環境,人物極小,強調場域氛圍。遠景(Long Shot, LS)
顯示人物與環境的關係,人物全身入鏡。全景(Full Shot, FS)
人物全身,頭腳皆在畫面內。中景(Medium Shot, MS)
人物腰部以上,常用於對話場面。近景(Close Shot, CS)
介於中景與特寫之間,強調人物表情。特寫(Close-Up, CU)
放大細節,如臉部、物品,強調情感。大特寫(Big Close-Up, BCU)
更細微的局部,如眼睛、嘴巴。推軌(Dolly In/Out)
攝影機沿軌道向前或向後移動。搖鏡(Pan Left/Right)
攝影機固定,左右水平旋轉。仰角/俯角(High/Low Angle)
從高處往下或低處往上拍攝,營造壓迫或崇高感。空拍(Aerial Shot)
從空中(如無人機、直升機)俯瞰拍攝。運鏡(Camera Movement)
攝影機移動方式總稱,包括推、拉、搖、升降等。過場/溶鏡(Dissolve)
一個場景淡出同時另一個場景淡入,常用於時間或空間轉換。
常見拍攝手法英文術語
Zoom in/out:鏡頭推近/拉遠
Pan left/right:水平搖鏡
Tilt up/down:垂直搖鏡
Dolly in/out:推軌/拉軌
Crane shot:升降鏡頭
Handheld shot:手持鏡頭
Steadicam shot:穩定器運鏡
Slow motion:慢動作
Time-lapse:縮時攝影
導播、導演與現場英文指令
在片場,許多術語直接以英文溝通,尤其在跨國製作或與外籍團隊合作時更為常見。以下是導播、導演常用的現場英文指令:
Ready:各部門準備
Camera rolling / Rolling:攝影機開始錄影
Sound speed:錄音機啟動
Slate / Mark it:打板
Action!:開始表演
Cut!:停止
Reset:回到起始位置
Hold:暫停
Quiet on set!:現場安靜
Stand by:準備
Check the gate:檢查鏡頭有無異物(菲林時代用語)
場記板(Clapperboard)與拍攝流程
場記板(Clapperboard)是連結拍攝現場與後製剪接的橋樑,正確使用場記板能大幅提升後製效率:
Roll(卷號):標示不同攝影機或記憶卡。
Scene(場次):標示劇本中的場景編號。
Shot(鏡頭):區分同一場次中的不同鏡頭。
Take(次數):同一鏡頭的拍攝次數。
MOS:無聲拍攝(Motor Only Sync)。
Tail Slate:尾板,當場記板在拍攝結束時才出現。
電影拍攝術語與拍攝手法補充
Dubbing:後期配音,拍攝現場未收音,剪接後再錄製對白。
Dissolve(溶鏡):一種漸進的轉場技巧,兩個場景重疊過渡。
Continuity(連戲):確保場景、服裝、道具等在不同鏡頭間保持一致。
Collage Film(拼接影片):由不同素材拼貼而成的影片。
Abstract Film(抽象電影):強調視覺與聲音的自由表現,不拘泥於敘事。
導播術語補充
Switch(切換):導播在多機作業時切換不同攝影機畫面。
Cue(提示):導播給演員或技術人員的開始信號。
Live/On Air:現場直播或正式錄影中。
片場術語的實務應用與重要性
片場術語多半來自英文或專業簡稱,目的是讓現場溝通迅速不誤事。例如「roll機」一句,現場只要聽到「Rolling」,所有人就知道攝影機已經啟動,必須保持安靜並進入狀態。導演喊「Action」後,演員立即進入情緒,攝影、收音、燈光等全部同步運作。這種標準化的語言,確保了複雜拍攝流程的高效協作。
此外,攝影術語如「Close-Up」、「Dolly」、「Pan」等,不僅是技術指令,更是電影語言的基礎。不同鏡頭語言的運用,直接影響觀眾的情感體驗與敘事節奏。導播術語則是現場多機作業、現場切換不可或缺的指令。
結語
掌握片場術語,是每一位電影人專業素養的體現。從「roll機」到「Action」、「Cut」,從「Scene」、「Shot」、「Take」到各種鏡頭語言與拍攝手法,這些專有名詞與流程,串聯起電影拍攝的每一個環節。無論你是導演、攝影師、場記還是演員,熟悉這些術語,才能在片場中與團隊無縫協作,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電影魔法。